长期以来,在执政用权的实践中,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,常有部分执柄用权者,政绩观偏差、谋事不实,搞花拳绣腿,上形象工程,只求好看,不管实用,最终导致事与愿违、为人诟病,民怨沸腾、骂声四起,结果劳民伤财、害民不利己,凡此种种,不胜枚举。长此以往,对执政不利,对百姓有愧,对我党有损。
因此,我们必须始终坚持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执政的理念,秉承“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;厉民之事,毫末必去”的价值追求,以百姓心为心,善用民意,倾听民声,把百姓赞同不赞同、满意不满意、高兴不高兴作为我们“济世安民”的权衡器、指向标、领航灯。
以“严实”为基准,对作风建设下手。政策的好与坏,贯彻的虚与实,百姓的“哭与笑”,归根结底,与作风严不严、谋事实不实密不可分,休戚相关。因此,要使政策人见人笑,杜绝政策无人叫好,就必须以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为契机,下大力气巩固、延展、深化作风建设,聚精会神弘扬“严实”精神,对作风不严不实问题下狠手、用重拳,把“严实”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,久久为功、持续用劲,使“严实”精神内化于心、外践于行、固化于制。为好政策扎根,使坏政策遁形。
以“四有”为内核,对理想信念发力。俗话说: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理想信念就是制定政策、落实政策的基础,是政策走向的终极价值、行动指南、动力源泉。有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崇高理想,有了“执政为民”的坚定信念,才能在发展经济上务实,在保障民生上惠民,在维护稳定上安民,在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为民。所以,要想使政策落地开花结善果,就须以“心中有党、心中有民、心中有责、心中有戒”为内核,始终对党忠诚,时时为民服务,处处牢记责任,刻刻胸怀戒律。善学笃行、内外兼修,打牢理想信念之基,建设坚强堡垒,为制定好政策、落实有力度增添动力,保驾护航。
以“考核”为导向,对政绩追求用劲。政绩考核是谋事创业的指挥棒、风向标,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“指南针”。只要抓住了“考核”这个“牛鼻子”,对政绩追求用劲,牵动政策走向偏差的这头“犟牛”就易如反掌。因而,在为政用权、施政惠民的过程中,各级应善于使巧劲、用巧力,狠抓政绩考核。一方面,以“民需”为导向,详细制定目标责任考核内容,做到“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”。一方面,以制度为约束,严格落实目标责任考核之标准,多让民众来评判、打分,不打折扣、不搞变通,以制度的刚性执行,换取好政策的出台,促使好政策的落实。使百姓大声笑、得实惠。
以“监督”为抓手,对民意诉求上心。俗话说:“春江水暖鸭先知。”人民群众是好政策的受益者,也是坏政策的受害者。因此,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检验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,是政策好坏优劣的“试金石”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虚怀若谷、学水向下,对民意诉求上心,多发动群众参与政策制定,深入基层、亲近民众,调研问计,倾听民意。让群众做政策制定的参与者,让百姓成为政策落实的监督者,以此为抓手、为追求、为习惯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我们的政策贴民心、顺民意、遂人愿。
惟其如此,我们才能在治国为政、谋事用权的实践中,赋予百姓更多话语权,以民意为重,以民愿为秤,打牢“民之所愿,政之所向”的根基,实现“以百姓为秤,称为政之重”的宏愿,让百姓的笑容绽放成永恒。(任赞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