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:
中共神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
首页> 正文
神木往事:碧血黄沙杨家将 气壮山河颂忠良
   来源:党风与廉政
   作者:宋雨 马明明
   发布时间:2022-05-19

神木市杨家城将军祠。(神木市纪委监委供图)

神木杨家城得名于麟州(今陕西省神木市)杨氏。

杨氏历代名将迭出,战功显赫,亦被称为“杨家将”。在后代演义中,杨家将保江山为黎民,碧血染黄沙,他们气壮山河的故事广为流传,并深刻影响了陕北的民风。因此,陕北大地多出忠烈将帅之才。

风云激荡、狼烟四起,杨家将的选择是毅然决然的,但结局却是悲壮的。时光如河滩的风倏忽来去,草木衰枯,人事代谢,老百姓口口相传至今的故事,仍然回荡着历史的余音。

山河尽赤血染红

沿神木市一路向北十五公里左右,便是杨家城遗址。

相传城外东南四十步处有“神松”三棵,枝柯相连,粗约两三人合抱。故金时以“神木”名寨,元代以“神木”名县,“神木”之名即源于此。

最早,这里被称为新秦堡,唐天宝元年(742年)设麟州。古麟州三面深沟环绕,且多处为绝壁,地形高峻,“乃是天设之险,可守而不可攻”。

五代时,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,因为靠近契丹占领区,麟州先后成为宋、西夏、辽的交战最前线,各方在此反复拉锯、争夺,战马嘶鸣,狼烟遍地。从宋太宗雍熙二年(985年)李继迁攻打麟州开始,至北宋灭亡共计140多年间,麟州经历大小战争数以百计,贯穿宋夏战争始末。

山险自有虎啸,在这片“不见桑耕见烽火”的战略要冲,当地豪强出身的杨信开始崛起,他自称“麟州刺史”,镇守麟州,保境安民。杨信的儿子,便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将领、北宋名将杨业。

杨业以骁勇善战闻名,从小善骑射,人称“杨无敌”。杨业归宋后为边关大将,雁门关大捷后威名大震,在抗辽最前线屡立战功,所向披靡,以至“契丹望见业旌旗,即引去”。

宋太宗雍熙三年(986年),北宋分三路大军攻辽,杨业在收复云、应、寰、朔等数州后,又以决死之心,带领两千多名士兵出击对抗十万辽兵,终因无任何援兵接应负伤被俘,绝食三日而亡,麾下士卒“遂俱死,无一人生还”。

杨业死后,其子杨延昭、孙杨文广也先后在抗击辽、夏的战斗中为国捐躯,祖孙三代的故事,一起被载入《宋史》。

杨延昭被称为“杨六郎”,曾上百次大破契丹,被称为“六星下凡”。咸平二年(999年)冬,辽国萧太后亲征大宋,坐镇指挥。杨延昭大破辽军,宋真宗赵恒高兴地说:“延昭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,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,非常值得称赞。”

杨家第三代杨文广同样以忠勇著称,西御西夏,南征广西,北拒契丹,屡立战功。

北宋灭亡后,南宋政权偏安一隅,杨家将舍家报国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,后又经一代代戏曲艺人的艺术化创作,逐渐家喻户晓。杨家三代伤亡殆尽后,剩下冷冷清清孤寡一门。杨业之妻佘太君携女儿杨八姐杨九妹、孙媳穆桂英、烧火丫头杨排风等继续挂帅出征,保土守疆,“父子们赤胆忠心为国同效命,金沙滩拼死战鬼泣神惊,众儿女志未酬疆场饮恨……”

历史是一团燃烧的火焰,而关于杨家将的传说、演义便是那簇火焰中始终跃动的火苗。我们说不清,到底是人们在以历史谱写英雄,还是借英雄感怀历史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杨家几代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坚贞不渝的品质、舍生忘死的精神,永不会过时。

将军白发征夫泪

时代从来不缺少附庸者,在时光的滚滚洪流里,从众是最简单的选择。而逆流而上,则需要勇气和超越时代的目光。

杨业兵败被俘后,辽国主帅耶律斜轸亲自出面劝降,但杨业威武不屈、以死示忠,“上遇我厚,期讨贼捍边以报,而反为奸臣所迫,致王师败绩,何面目求活耶!”

一番针锋相对后,原本趾高气扬的耶律斜轸只得默然离去。

城以姓显,由于杨家世代守卫麟州城,威名远扬,一直到今天,不少当地人仍习惯将麟州城称为“杨家城”,民间甚至有“只知杨家城,不知麟州城”之说。

北宋文豪欧阳修在《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》中称,杨氏“麟州新秦人也。新秦近胡,以战射为俗,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”。

范仲淹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《渔家傲·秋思》:“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”

明正统八年(1443年),杨家城被废弃,但杨家将的忠勇之志,此后深刻影响了这片金戈铁马之地。

我们或许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——

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中,由秦到明,匈奴、鲜卑、羌、突厥、党项、契丹等一个又一个马背民族,都曾扬鞭踏足过陕北大地,接踵而至的便是一场又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。

恶劣的生存条件、战火不断都深刻影响了这片土地,造就了陕北人的坚韧不拔与豁达。于是,这里成为诞生英雄和史诗的地方。

《神木县志》(1990年版)记载,1933年,神府工农红军正式创建,开辟了神府革命根据地。土地革命时期,神木儿女奋身保卫红色政权。无数志士仁人投身革命,数以千计的人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终使神府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一直保留下来的少数革命根据地之一。

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忠诚勇敢的陕北儿女,纷纷投身民族解放事业,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:在党中央转战陕北的一年多时间里,陕北群众踊跃支前,以“最后一斗米送去做军粮,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,最后的老棉被铺在担架上,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”的悲壮,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。

神木市杨业广场雕像。(神木市纪委监委供图)

天下大同 四海一家

杨家将崛起于乱世,绵延数百年,世代将门,家风浩荡。他们以忠诚勇毅、威武不屈、不怕牺牲的品质,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,浇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。

这个家族中,每一代都有一个乃至多个悍将,令人惊叹不已:自杨信以抗辽起家,历经杨业、杨重勋、杨延昭、杨文广及其后裔杨宗闵、杨震、杨存中、杨价等,他们不仅本领高强,更重要的是充满了大义大勇的豪壮之气,“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”。

草原与中原的宿命纠结,到明代画上了休止符。

北方各民族在经过曲曲折折的战火纷争后,走向了天下一家。“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”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一次次大分裂之后又都重新走向统一,传统的“大一统”思想在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。西汉的儒家思想更是主张“大一统者,天地之常经,古今之通谊也”。自此而后的两千余年,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,但这一观念始终以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将中华各民族联系、团结在一起。

疾风知劲草,时代颂忠良。杨家将的故事便是如此,他们效力的国家,远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上的,更是文化与心理层面的。

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张春海认为,杨家将虽世代从武,但其思想根基却深扎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上。中国文化崇尚大道、爱好和平、追求和谐统一的优良传统,在这一群体身上有着清楚而深刻的体现,“杨家将并不愿意血洒疆场,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,都是为了追求各民族之间的和谐。”

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

2022年2月20日晚,“天下大同,四海一家”的礼花,绽放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上空。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理想与信念,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和不竭传承。

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来自组成她的各个民族,来自各民族自身的创造力和共同的凝聚力。一部中华文明史,忠勇、正义、不屈、爱国的精神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,始终是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。

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、以身许国的伟大精神,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反抗侵略、保家卫国、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,这已远远走出历史的范畴,而升华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,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,励精图治,振兴中华。